当心脏血管因吸烟、高LDL胆固醇、高血压、代谢综合征等而加剧动脉硬化时,就更容易引发心绞痛、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脏病。
什么是缺血性心脏病?
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塞。
心绞痛是一种心脏血管(冠状动脉)因动脉硬化而变窄,导致血流不畅的病症。胸部反复出现压迫样疼痛,主要是在行走等活动期间,并在几分钟内消退。发作时,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即可缓解,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。
心绞痛常在某种活动时发生,但休息时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痉挛,导致心绞痛(血管痉挛性心绞痛)发作。
另一方面,心肌梗塞是由于动脉硬化,心脏血管内形成血栓(血栓) ,堵塞血管,阻碍血液流动,破坏心肌细胞的疾病。可能会出现严重胸痛,并伴有呼吸困难、心跳加快、恶心、出冷汗和脸色苍白等症状。疼痛可持续 20 分钟到几个小时。剧烈疼痛不仅会发生在胸部,还会发生在胃、手臂和肩膀上,称为放射痛。如果心脏血管堵塞,可能会发生猝死。
如果怀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,则进行心导管检查以找到狭窄或阻塞的区域,并进行PTCA(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),通过在该区域充气气球来扩张血管。)或装置通常将称为支架的支架放置在受影响的区域以将其固定到位。也可以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。
预防缺血性心脏病
缺血性心脏病的三大危险因素是吸烟、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血压[1]。代谢综合征也是一个危险因素。
通过健康检查尽早发现这些问题非常重要。在生活习惯方面,除了吸烟外,摄入过多动物油中的饱和脂肪酸、饮酒过多、食盐过多、缺乏运动、压力大等都会增加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。另一方面,鱼类、蔬菜和豆制品具有预防缺血性心脏病的能力。